2022年,我國物流業發展面臨挑戰。從外部環境來看,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仍難以避免,加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等多重因素影響,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能源價格上升和供應鏈中斷風險將導致更高、更廣泛的通脹,并將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調至4.4%,聯合國預測勞動力短缺、供應鏈中斷和通脹壓力,是全球經濟復蘇面臨的巨大阻力。從國內來看,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、供給沖擊、預期轉弱三重壓力。從物流行業自身來看,發展中仍有痛點:
一是微觀經營成本持續上漲。
原材料成本、常態化疫情防控成本、勞動力成本等共同推高物流企業經營成本。2021年1-11月,重點物流企業物流業務成本增長33.0%,連續多月保持高位增長。此外,資金成本上漲依然明顯,資金回款壓力較大。營商調查企業顯示有超過7成的物流企業平均賬期超過1個月,11月末應收賬款回收期比上年延長5%左右,周轉效率連續兩年有所下降。
二是物流行業長期微利運營。
2021年在物流需求及服務價格的帶動下,行業利潤有所反彈,截至1-11月重點物流企業收入利潤率為4.3%,比上年同期提高0.5個百分點。但與行業自身相比,仍低于疫情前5%左右的水平。與上游工業企業相比,盈利水平、回升力度依然偏低(規模以上企業全年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.81%,比上年提高0.76個百分點)。
三是勞動力存在結構性缺口。
受疫情防控等因素影響,近兩年來物流一線員工存在一定缺口。根據營商調查報告顯示,有40.3%的企業表示物流基層操作員工方面在用工緊張。勞動密集型的物流行業,快遞員、貨車司機、船員等領域工存在普遍短缺,盡管上述領域用工工資不斷上漲,但仍然面臨供應不足。
物流業發展也具有多種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,機遇多于挑戰。2022年是經濟逐步回歸常態運行的一年,隨著國家“十四五”規劃全面實施,以及去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穩經濟政策措施加快落實,投資、消費和外貿的物流需求將持續恢復,物流業務活動將保持較好水平,物流產業轉型升級加速,預計全年物流業延續穩中有進發展態勢,社會物流總額增速或將保持6%左右。
從長期來看,物流業發展面臨新機遇。
“十四五”時期,我國物流業發展將迎來新的戰略機遇期,要加快推動現代物流體系建設,形成內外聯通、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,實現現代物流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,培育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,引領現代物流體系建設邁入新征程。
一是物流需求總體有望保持穩健。
我國疫情常態化防控處于全球領先地位。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,生產生活秩序總體穩定,促進了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。同時我國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,未來物流需求仍將處于增量擴張階段。
二是物流市場主體活力依然強勁。
2020年以來,物流供應鏈韌性明顯提升,經受了新冠肺炎疫情、經濟結構調整等諸多挑戰。未來物流產業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供給增長彈性較強,物流市場規模仍具有較大增長空間。
三是物流將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。
未來五年,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進一步深化。著力于暢通國內大循環,突破供給約束堵點,打通生產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費各環節,物流業將通過數字化改造等創新手段,加快形成內外聯通、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,促進產業升級。在經濟高質量發展、供應鏈協同、物流服務質量提升等因素帶動下,預計“十四五”期間,物流效率進一步提升,全社會物流費用水平平穩回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