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,我國物流呈現堅實復蘇態勢,實體經濟持續穩定恢復拉動物流需求快速增長,物流供給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,供應鏈韌性提升,有力地促進宏觀經濟提質增效降本,物流實現“十四五”良好開局。2022年物流業務活動仍將趨于活躍,物流產業轉型升級加速,預計全年物流有望延續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。
物流需求增勢良好,支撐經濟穩定恢復
2021年,物流需求規模再創新高,社會物流總額增速恢復至正常年份平均水平。全年社會物流總額335.2萬億元,是“十三五”初期的1.5倍。按可比價格計算,同比增長9.2%,兩年年均增長6.2%。從年內走勢看,由于受下半年散發疫情和上年同期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,走勢前高后低。一季度同比增長24.2%,上半年增長15.7%,前三季度增長10.5%。
社會物流總額與GDP對比來看,與疫情前的2018、2019年不同,2020年以來社會物流總額增速持續高于GDP增長,物流需求系數持續提升,顯示在疫情壓力持續存在的情況下,生產、出口、消費等實物物流恢復保持良好勢頭,實體經濟是物流需求復蘇的主要支撐。
從社會物流總額結構看,物流需求結構隨經濟結構調整、產業升級同步變化。工業物流總體穩中有進,國際進口物流下行壓力較大,民生消費物流保持平穩增長。產業升級帶來的高技術制造物流需求發展趨勢向好,引領帶動作用增強。
創新動能有效增強,工業制造物流需求較快增長。全年工業物流需求總體保持較快增長。2021年工業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9.6%,增速比上年加快6.8個百分點;兩年平均增長6.1%,增速接近疫情前水平。其中制造業中出口相關以及高新制造業物流需求發展較好,全年裝備制造業、高技術制造業物流需求比上年增長12.9%、18.2%,增速高于全部工業平均水平3.3、8.6個百分點,是工業物流恢復的主要拉動力。
進口物流下行壓力趨升,高新技術類產品進口穩步增長。四季度以來高基數效應疊加國內需求減弱,進口物流量下行壓力趨升,2021年進口物流量由上年的增長8.9%轉為下降1.0%。從年內走勢看,上半年各月保持平穩增長,三季度以來由增轉降。從結構來看,主要大宗進口量有所趨緩,其中鐵礦砂及其精礦、原油需求延續下跌趨勢,同比下降3.9、5.4%。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量則保持較快增長,有力支撐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,全年機電產品類、集成電路進口量同比增長38%、16.9%。
消費物流保持恢復性增長,新業態新模式快速增長。2021年,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10.2%,連續多月保持10%以上。從年內走勢看,民生物流總額增速有所趨緩,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3.6個百分點。疫情影響下,電商、網絡購物已經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渠道,帶動電商快遞業務量加速擴張。中國電商物流指數顯示,2021年總指數平均值為110.3點,較2020年回升2.4個點,需求端總業務量和農村業務量增速超過20%;供給端恢復較快,庫存周轉指數、人員指數、實載率指數、成本指數均值均超過2019年疫情前水平。全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2.0%,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,全年快遞業務量完成1085億件。
順應需求升級新變化,物流市場活力進一步增強
2021年物流體系建設穩步推進,適應市場物流需求變化,物流供給服務保持快速增長,支撐產業鏈、供應鏈韌性提升。全年物流業總收入11.9萬億元,同比增長15.1%。從年內走勢看,各季度物流業總收入均保持15%以上增速,兩年年均增速在8.5%以上,市場規模穩步擴大。物流行業實現快速發展,市場活力進一步增強,體現在以下方面:
一是物流企業競爭力提升,行業集中度提高。物流產業經受了國際嚴峻環境和國內疫情等多重考驗,服務能力有所增強,頭部企業競爭力提升。截至2021年末,全國A級物流企業近8000家,50強物流企業收入合計1.4萬億元,同比增長16.6%。物流行業各領域龍頭企業加快兼并重組和上市步伐,央企物流“國家隊”重組整合拉開序幕,中國物流集團正式成立。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,50強物流企業收入合計占物流業總收入的比例提升至13%,是近年來的最高水平。
二是物流活動恢復勢頭良好,行業處于高位景氣區間。2021年全年物流業景氣指數平均為53.4%,較上年提高1.7個百分點。物流企業業務量及訂單指數均位于較高景氣水平,且總體水平有所提升,物流主體活力進一步激發。從年內走勢看,一季度景氣指數平均為53%,實現良好開局,二季度回升至55.9%的高點,下半年指數出現一定波動,三季度回落至51.3%,四季度緩中趨穩回升到53.2%,物流業韌性提升,實現良好開局。
物流供應鏈韌性提升,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
2021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起步之年,國際環境復雜嚴峻、國內疫情多發散發多重因素倒逼我國物流運行效率、供應鏈響應水平加速提升,物流在暢通經濟內外循環,保障產業鏈暢通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,助力單位物流成本穩中有降。從物流成本統計來看,2021年社會物流總費用16.7萬億元,與GDP的比率14.6%,比上年回落0.1個百分點,在連續三年持平后首次回落。 結合近年經濟數據同時對比美日等國分析顯示,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對物流成本下降存在邊際遞減效應?!笆濉睍r期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上升1個百分點,物流成本與GDP的比率下降僅為0.1左右。2020年疫情以來,服務業受到較大沖擊至其比重有所趨緩,對我國物流成本與GDP的比率影響進一步減弱。在此背景下這一比率的下降,更多來自物流供應鏈自身運行效率的改善提升效應:
一是物流暢通性提升,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。物流服務在協助產業鏈的流程優化的基礎上,更是在暢通國內大循環、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發揮了重要作用,助力物流成本穩中有降。
從運輸環節看,運輸物流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,保障了國內產業鏈、國際貿易循環暢通。多式聯運業務加速發展,運輸方式間的協同性提升。全年完成集裝箱多式聯運量620萬標準箱,開通聯運線路450條,年均增速在15%左右,明顯高于港口集裝箱增長水平。國際物流供應鏈安全暢通保障水平、國際運輸協同性、便利化水平均有穩步提升。全年中歐班列開行約1.5萬列,同比增長22%,開行國際貨運航班7.4萬班,同比增長25.8%,完成國際航線貨郵運輸量241.5萬噸、國際及港澳臺快遞19.3億件,同比分別增長20.2%、17.4%。
從保管環節看,上下游企業物流、資金流更為暢通,工業企業存貨、應收賬款周轉加快。2021年末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、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分別為16.8天、49.5天,較上年末分別減少0.9天、2.0天,倉儲及裝卸搬運費用小幅回落0.1個百分點。
二是物流與產業融合加速,協同一體化水平提升。近年來,工業、商貿企業采用供應鏈協同推進生產經營的理念明顯提升,特別是疫情以來物流上下游協同合作的水平提升,物流業總收入與社會物流總費用的比率為72%,顯示專業物流服務的廣度、密度、深度不斷增加。同時,物流集成能力和一體化服務能力持續增強,進一步實現產業、企業間的協同發展,產業鏈資源整合、資源的優化配置加速推進。頭部物流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,大力推進提供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。2021年50強物流企業供應鏈一體化收入合計增速在20-30%,明顯高于運輸、倉儲等單一物流業務;供應鏈一體化業務首次為成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(一體化物流業務收入占比近4成)。